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校園與街道、人與人交流的象徵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是街道與大學校園交會的場所。以朝南北向開放168m長的新教育棟及既有校舍所圍塑出來綠意盎然的中庭為中心,期盼大家的來到。這兒不只是社科院的學生或老師們,周圍校園的大家或由辛亥路來訪的人們,都會在此廣場相會。也就是說,新圖書館不單是朝氣蓬勃的學生們活動或互相交流的場所,是一般市民與大學交流的象徵。

森林般的圖書館
新圖書館是由一根根柱和屋頂滑順相接如同樹木般的構造體相依偎而構成,和煦的陽光從葉子隙縫間灑入、森林群木般的場所。就像人們在自然的森林中散步那樣,在圖書館這知識的森林中享受著,也可選個喜歡的地方坐下閱讀、或者談天。一層樓水平寬闊的內部空間,幾乎沒有會遮蔽視線的牆,融入周圍景觀、延伸而開放。不單為被內化的建築空間,也是個靜謐地與周圍天然環境融為一體、給人自然安定感的空間。

活樹般的構造體
由柱到柱頭、到屋頂,向上擴展有機的連續構造體,每一根都像活生生的樹一樣。作出舒適樹蔭的同時,在屋頂排水及集水的考量下,於柱中包藏水管。水在構造體的內部來來去去,宛如生命力旺盛自然的樹。
所有的樹木分為四個種類,不同樹齡的樹木們相依相偎構成群木林立的空間。更不同於一般建築物的結構格子,採如自然界中的植物生長秩序作配置。也就是將柱子配置在向周圍擴張相連的三個雙重螺旋上,帶給內部完全不同於既往均質空間的和緩方向性,並向中庭豐沛的自然環境衍生連續性。

20世紀傳統建築【教育棟】VS 21世紀自然有機建築【圖書館棟】
當初配置的構想是將教育棟大樓當作校園門戶面向馬路,連同周邊各系所大樓圍束成一個校園內部的公共空間,加上現存的老樹、草地建構成一個充滿綠意的交流場所,而圖書館棟就座落其中。但這兩棟建築物我們希望用不同的建築手法來表現。
首先是面臨馬路的教育棟,為搭配周遭的校園建物,我們採用同樣是二十世紀以來的傳統架構,也就是自柯比意以來的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手法,用等距格子狀的結構柱列帶排出非常簡單俐落的直線造型,再使用大量混凝土、鋼鈑及玻璃素材,代表的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機械式生成秩序(mechanic grow)。
但邁入21世紀,人類的思維開始轉變為環保、愛地球的觀念之際,伊東事務所也開始嘗試顛覆20世紀的傳統建築手法,而其所依據的想法也就是尊重環境與自然共存,所以我們開始仿效大自然繁衍生長的法則來制定建築物生成的秩序。這種New order經過一件件作品不斷的成熟發展下來,最後就是我們在圖書館閱覽廳所看到的:螺旋狀交錯分佈的柱位,以及由柱心點與點之間衍生而出Voronoi Line(莫洛伊曲線)的平面配置,讓這棟建物與周遭環境巧妙地融為一體。


業主國立台灣大學地點台北市完工日期2013年3月合作夥伴伊東豊雄建築師事務所(日本)參與人員費宗澄、陳邁、張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