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體育館

設計說明
依據業主之需求,設計一座真正能作多用途功能,常年使用之體育館,在此真正的意義是指無論在座位的安排,聲光的控制服務車輛之進出場地,儲藏空間,運動員表演者之浴廁設備到觀眾服務的空間等均可適應多用途之使用。如運動項目、展示集會、演唱等等活動。
除內部主場地之各種為多用途而設置的空間設備外,室外空間亦儘可能提供給屏東市民一個開放可利用作休閒活動的場所,讓這些活動造成建築物之地標性。
造型上力求簡單、直接、可理解,配置上考量在未來周圍公園用地收回以後位置適中,來解決與周邊尺度之問題,同時以圓形的量體及四周可達之階梯,使體育館目前未來均是整個公園焦點之處。雖然在尺度上,本體育館對現基地稍嫌大了些,對建築物之透視深度亦稍嫌不足,但在未來周圍公園用地收回以後應可解決此不足之處,同時以圓形的量體及四周可達之階梯,目前未來均是整個運動公園焦點之處。

設計過程及考量因素
一、因為基地周圍之排水系統尚無法應付屏東一帶驟雨季時之積水問題, 原來曾想設法將球面下沈半層使進口平台亦下降半層來降低整個建築物的尺度之構想無法達成,即是因為顧慮周圍之積水很可能會倒灌到場地內而受損壞。當然這個問題,必須尋求解決的辦法。一個辦法是將 5m 高之平台層做得有較高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 ,另一辦法是將來進口完全消除「牆」的感覺,使地面與平台直接以階梯及坡道連接起來,第三個辦法是長方形「平台」與圓桶形主體區分成兩種對比之表面建材, 來減少量體上衝擊,前者為印度進口之粗面版岩,象徵由土中長出來的基座,重點在平台基座反成為一轉折過渡之量體,而後則為較具吸引力光亮平滑之磁磚貼面的預鑄R.C.版立在此平台之上成為最後之目的 (Destination)。
二 、圓桶之 表面則以層次 (Layer) 的表現法來處理,如週邊之迴廊 (Arcade) ,將結構柱藏在圓桶之表面層之後,如同迴廊是從一完整之圓桶挖出來的,在這層表面層以內的則以較深色材料來襯托,在四個缺角部分,可以很明顯同樣地看到這種層次,缺角內之玻璃磚牆及窗框亦以深藍綠的烤漆配以深 藍綠之磁磚樑柱。
三、超大之進口雨庇應該是除了上 述平台及圓桶型主體的最主要 (Domi­nating)並最具特徵的建築元素,加上前面六根巨柱,不但很具體地說明這是主要之進口,而且創造了一個有遮蔽可使用之空間,當初蘇縣長曾希望這進口之處理營造一個「體育殿堂」之形象, 雖原來設計曾設法將此雨庇設計得較輕而明露之鋼架,但是業主則希望以石材表現較穩重之造型,因此最後的結果是 用GRC 的來包覆 RC 之柱樑,造型方面亦由完全古典 DORIC COLUMN修正為較簡單的式樣,但仍令人感到這進口很「古典」,也可能是蘇縣長想得到之效果。
四、主進口草坪之處理在設計過程中曾經作了番考量,按常理的設計觀念應該是一硬舖面的廣場,不但是 6000 觀眾在此體育館集散之地,亦可作為多種活動如政治演說、園遊、晚會等之場地,但在此體育館興建之前,基地內即有一相當完整之綠草地(在屏東市是僅有的),在這上面有很多民眾作參予性之活動如老人的槌球,小孩的足球以及政治集會等,因此縣府要求在新的體育館完成時亦應保存一塊多用途之草坪,在最後之考量決定依照此觀念來設計, 一來仍可作為觀眾集散及活動之地,二 來亦減少基地內過多硬面之舖置,況且,進口平台己可以作為觀眾進出體館疏散聚集之空間,由此平台亦可從四面八方的階梯直接到達地面層附近之街道,為了界定此多用途草坪之空間以兩道花架廊道在南北圍繞,東面是原有之百年大樹及綠籬,西面則是上面所述之雨庇及台階,此台階除了中間一段為上下用之階梯之外,兩旁則是上面所述之雨庇及台階,可作為觀賞草地活動之看台或平常休息時之座台。


業主屏東縣政府地點屏東縣完工日期1995年10月參與人員費宗澄、陳邁、吳宗鉞、姜人偉、張廷營、曾博智、陳篤純、許登基、羅吉書、葉弘敏、張世貞、鄭惠菁、張貞婷、陳志宏、黃慧芬、周貞琦、潘頤安、林明德、郭素珍、簡立杰、黃啟瑞、郭佩瑜、王瑞禮、羅曉蓉、汪荷清、歐陽新簡、吳曉芬、徐漢慧、白鳳齡、曾淑萍、劉惠琪、劉海東、謝慧華、趙恆雄、鄭平忠、李慶祥、鐘鳳賢、紀坤宏、賴明麗、邱瑞婉、王宛玲、郭顯金基地面積1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