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科學園區高層標準廠房

設計說明
新竹科學園區高層標準廠房是經過為期一年的週詳規劃後,才進入設計階段,使得整個設計至施工圖得以在九十天內完成,園區規劃單位的遠見和耐心由此可見。與台灣許多邊做邊改的案件大不相同。而園區的工程單位在執行時也非常有效率而靈活的運用規劃的數據,在預定的時程和預算之內完成本案。

基本規格
設計前的規劃導出高層廠房各種可能的承租戶及其需求,因此在設計開始時高層廠房被當成「高彈性」的建築。但很快的我們發現時再不可能預估所有的需求,而滿足已知的所有需求即代表了高投資,也代表了可能的浪費。因此我們試著去滿足部分的可能承租戶,而非所有的可能承租戶。而這部分的承租戶亦可滿足高層廠房出租和造價之間的財務要求。
因此高層廠房的規格室已部分的需求層次而訂,例如:每平方公尺五百公斤的樓地板荷重;空調則已預測最大容量設計管線和冷卻水塔,主機確可分期設立。廢水廢氣則以各戶自行處理為原則,園區只監測其排放出來經過處理的廢水和廢氣,因此高汙染的工廠自然無法進入高層廠房,排斥高污染工業是台灣整個工業界對環境保護應有的選擇,因此這種出租市場的區隔室有其更深的含意。

意象
廠房設計大致上以實質的規格為出發點,但新竹科學園區的形象以及台灣高科技工業勞工不同的心態,都使高層廠房必須重新定義工廠建築,我們希望脫離傳統工廠的意象,以明快簡單的量體組合作為主要的表現,傳達超出過去廠房形象的新感受。

配置
考慮一二期兩棟廠房的關係,使兩者以L形配置,形成一完整的開放空間,而該空間的對角線即是將園區來的主要方向導向兩棟廠房的交通的連線,從視覺和實質運動上連接園區和一、二期廠房,這個入口開放空間是屬於「人」的空間,而廠房的另一面則是服務空間,停車入口和裝卸車佔據主要服務空間,我們希望從配置創造近人和親人的動線和視覺效果,同時提供人休閒活動的空間。

平面
以三個最小出租單元為平面的基本大小、三個最小單元有合併的可能性,因此基本平面應是有彈性的,也就是說平面是完整的,服務核的位置應偏至平面外圍,而控制服務核在平面外圍確實位置的首要條件即是步行逃生距離控制,因此一千坪的平面不可是正方形,加上基地的限制,使平面變成45*72公尺的比例,安全梯的位置幾乎已被法規固定。服務核分成人員和貨物兩種,配合基地、配置的條件分列在平面兩側。每個最小單元皆可獨立出入,和若干通用採光面,以配合未來空調系統和排廢氣系統的需求,每一單元都有一陽台,以容納各單元的小空調機或任何產生噪音和高熱的設備。


業主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地點新竹市完工日期1993年2月參與人員費宗澄、陳邁、張樞、姜人偉、陳篤純、歐陽新簡、羅思暘、曾光宗、李玉羽、鄭惠菁、鄭順益、李德旺、許萬國、高瑞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