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說明
臺大醫院整建計畫總共分成幾個不同階段進行,開始時由美國Friesen International公司作Master Plan,接著由美國Douglass & PSP公司做初步設計,並由美國Ryan Advisor公司做機能需求分析及特殊使用空間機能分析等三個階段的先頭規劃工作,然後才由宗邁做接續之細部設計與監造工作,但是前面三個階段之規劃在做細部設計時,隨院方檢討實際需求後所作之變更確是非常龐大的工作量。由於臺大醫院為一2000病床之現代化醫院,在規模上可說是少數世界級醫院之一,尤其本身乃一已具教學地位與歷史性之教學醫院,必須達到教學、研究、醫療三者並重之目標,因規模過於龐大,故診斷治療之空間需求量非常大,並且需集中於較低之樓層,是以建築面積為140M*180M,幾乎是建築樓層之極限面積,這些集中在低層的大面積診斷治療空間就成為此綜合醫療體之根,然而上部再長出兩棟高層病房棟及臨床研究與醫護值班兩棟大樓,且因四棟大樓之間仍有密切之關係,故需以空橋相互連通。
設計條件與解決方法
整建計劃基本上要解決的問題千頭萬緒,尤其醫院與醫學院各部門的規模都很大,隨便舉幾個例子:像外科的24間開刀房包括心臟外科、骨科、神經外科、泌尿科、一般外科及移植等,各式各樣其專門性與對機能要求之精度本身夠複雜,甚至比一般小醫院要大很多,而這樣的一個單位只是整建計劃中的ㄧ小部分,其他如急診與加護病房等等都是特殊的醫療單位。每一個單位都是一個重要的設計單元,因此在這樣的一個規劃設計案中,除了各別去解決各單位特殊機能與需求外,更重要而且必須要掌握的是這些機能、大小不同的單位集合在一起時,相互交疊之間的矛盾衝突要減到最低,更要有合理的合作關係,把複雜的因素簡單化、系統化、才能將四千多名員工、病患、家屬及相關人員等每天總有上萬人出入的醫療中心營運自如。因此諸多的單元設計無法在此一一贅述,只能將整建計劃中要解決的整體重要問題部分,概念性地略述於后:在設計條件方面,前面已略述有關基地的特性與限制,無論醫院、醫學院兩者都不能因整建而影響其上課、實驗以及醫院營運的正常作業,幸好醫學院還有短暫之寒暑假,可作局部之調配,但是醫學院的研究部門卻全年不休息,其次醫學院散落在院址各處之房舍及藥圃應如何規劃依序拆除遷移,都是實現整建計劃的關鍵條件,而另一項重要工作是整建範圍太大,使用單位多且大,如何分配其適當之位置、面積及優先順序的訂定,都是非常複雜而困難的事。
每一單位的主管在醫學界都有相當的地位,因此在其專業之觀點上對設計常有重要的影響,而與其他部門一起時所造成之爭執也多,但規劃者必須要從整體的關係著眼,來協調各部門之間,甚至部門本身的相互關係。就此在眾多待解決的設計中只舉二點為例,第一就是動線問題,以主要動線的位置分配來說,仁愛路以學生教授出入為主,中山南路則是病患、家屬、訪客以及部分與舊院連絡之醫療人員與員工(將來地下道完成後作連通關係)。徐州路完全為急診部之出入。林森南路則為員工及服務性運輸出入(停車場出入、垃圾處理、器材物品運輸等)。而醫院內部之動線可分為病人、家屬、醫護人員、物料輸送、資訊傳遞(如X光片、病歷表、電腦資料等)以及其他的服務動線,前兩項是屬於人員方面,其實病人與家屬也要分開為不同的動線,後幾項則為物料的動線,這種不同的分類動線主要是依靠電梯系統或運輸系統來區分。東址新院內共43座電梯作為垂直交通的連繫,而水平的動線除了每層主要走道外,還有各幢間的空中通道,而垂直與水平動線之間太長太多的曲折,因此不得不靠指標系統作為輔助引導。又從需求來區分,如需要採光通風之病房、感染控制之清潔走道與汙衣物走道之分區,在就是集中相關之設施的動線如供應中心、機電中心、垃圾處理設施及汙水處理等等。這些不同分類的動線都是經過長時間整體規劃經院方認可而逐部定案的。
在醫院建築首重機能的原則之下,既是千頭萬緒複雜的內涵又是每一單位空間,因數量龐大形成單調的外觀,常是大型醫院不容易在造型上有較豐富創造的原因。在設計上希望將數量多而複雜的單元統合後,盡量找出一些共通的模矩以變統一簡化,因此難免產生單調甚至枯燥之外型,這種大型醫院設計者在筋疲力盡好不容易把千頭萬緒的機能整理協調到一定程度時,往往設計的時間上,已不容再回頭重新調整建築造型(這可能是醫院建築常面臨的致命傷),好不好看對醫院而言雖然通常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在這樣一座醫療機器裡生活的人,無論是病患、醫療人員或訪客,除了應考慮機器運作的動線外就是如何多重視一些人的需求,則是設計者很大的使命。
所以無可奈何之餘總希望多點人性化的措施,這時候已經說不上是設計就說妝點吧!因此這個整建計畫中,整個規劃、設計直到監造,每個階段實際上都是在戰鬥或在被鬥爭中掙扎,基本上在龐大複雜的建築工程中「設計」的含義往往被人誤解,視同一般ˇ的產品,設計者雖有才華、能力之不同,但設計本身是依種不斷求盡善盡美的工作,且無止盡,而在短時間內要定案的設計,常常是妥協的結果,只是取其某時段要求的條件下的結果,如果以產品的觀點要求,則每個設計都在個別階段依工程制度確定。而大規模的設計卻常常要回頭簡視整體關係。倘因需求不斷修正而動全身,這樣既不能照顧全局又不符工程制度上的要求,因此整個規劃就變成一種長期的戰鬥,而工程的所謂「是非」就變成不斷的被鬥爭。在這種現實結果之下,會使設計只滿足需求的起碼要求即可,根本沒有不斷追求盡善盡美的創作條件與鼓勵。但是經過十多年得折磨也好「設計」鬥爭也好,設計者對於這樣一個長期經營的工程案,最多還是希望在醫院生活的人,能多接觸到一些帶有人性的妝點,來鼓勵提昇生命的意義。
業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地點台北市完工日期預計1990年8月參與人員費宗澄、陳邁、張樞、姜人偉、於小澐、陳惟文、邱啟濤、劉海東、黃接明、林雲龍、江景淳、洪玲萍、張明哲、許登基、余文義、許坤榮、王朝隆、黃小曼、葉朝福、江衍疇、廖國誠、周修晃、劉國泉、吳南傑、陶長中、曹光洲、許義明、陳聰亨、徐志強、蕭東連、連太陽、陳杏冠、沈靜悅、邱淑慧、許麗芳、劉惠琪、彭立群、李德旺、陳燕中、許劭旻、王耀堅、陳中和、高瑞榕、詹弘茂、周龍華、莊昆發、施義芳、王道文、楊保河、應維翰、劉維平、陳振漢、潘錦峰、李宗霖、黃中乃、楊萬財、丁振原、潘頤安、葉壯、徐漢慧、鄭少雯、謝慧華、賴明麗獎項1993年建築師雜誌獎國際合作優良設計獎、1996年優良建築自動化獎